口頭發表第一場次 6/22 (六) 16:10-17:20 (國立高雄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院) |
||
102 教室 |
主持人:李佳倫 教授 |
|
O1 |
吳宗佳 |
急性電脈衝刺激對C2C12肌管細胞之活性氧、抗氧化酵素及粒線體膜電位的影響 |
O2 |
陳涵襄 |
不同類型體重敏感性運動的運動員血清鎂及鈣濃度之差異 |
O3 |
詹于德 |
單次不同模式之同步運動對神經滋養因子與合成性荷爾蒙之影響 |
O4 |
江沂柔 |
男女執行阻力運動對於食慾及食物偏好影響 |
O5 |
王俞涵 |
單次進食與運動順序對餐後代謝的影響 |
|
||
103教室 |
主持人:林嘉志 教授 |
|
O6 |
黃漢年 |
一次性20度斜台面拉筋刺激對人體站姿平衡影響之先導研究~足底壓力中心外圍軌跡評估方法的適用性~ |
O7 |
邱亦涵 |
探討高強度循環訓練對過重或肥胖者腸道菌相之影響 |
O8 |
林俊良 |
筋膜運動對高齡者的功能性動作影響:系統性回顧 |
O9 |
任昱靜 |
使用震動滾筒與震動按摩槍對於女性排球員的功能與運動表現之效益 |
O10 |
何妤婕 |
阿基里斯腱損傷再訓練對動作表現之效益:以男子羽球運動員為例 |
|
||
104教室 |
主持人:王順正 教授 |
|
O11 |
楊佳政 |
導入AI 科技在運動訓練使用之相關探討 |
O12 |
許靖胤 |
智慧環狀運動系統對銀髮族群的體適能之改善— 前導性研究 |
O13 |
蕭妤瑄 |
抱石專項人體測量表徵與運動表現檢測文獻回顧 |
O14 |
葉明嘉 |
運動對臂間血壓差的影響 |
O15 |
廖玟琇 |
探討台灣女性健身俱樂部品牌形象、關係品質、教練專業知能及顧客忠誠關係之研究 |
|
||
105 教室 |
主持人:林貴福 教授 |
|
O16 |
廖芳婷 |
探討下班後慢跑介入對輪夜班護理人員的睡眠品質與情商智力之關係 |
O17 |
劉怡宣 |
國中生睡眠行為、身體質量指數與學習表現的關聯:以電子設備使用為中介變數的探討 |
O18 |
陳詠婕 |
臺灣、亞洲與世界層級籃球比賽場次間休息時間安排對 籃球員運動表現、疲勞及傷害之影響 |
O19 |
陳炳勲 |
夜間部分睡眠剝奪期間介入午睡對離心運動後肌肉功能恢復之影響 |
O20 |
王重凱 |
不同月經階段從事運動訓練對黏膜免疫之影響 |
|
||
演講廳 |
主持人:林信甫 教授 |
|
EO1 |
薛庭宜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kle Proprioception and Motor Skills in Healthy Young Adults |
EO2 |
方文慧 |
Effects of Multiple Matches of Karate on Muscle Damage and Performance in Collegiate Female Karate Athletes |
EO3 |
許珮萱 |
Acute Effects of Pre-exercise Feeding on Bone Metabolism in Healthy Adults |
EO4 |
林冠妤 |
New Strategies for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and Isometric Exercise |
EO5 |
毛祚彥 |
Predicting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through Prefrontal Cortex Hemoglobin Polynomial Regression Model |
海報發表第一場次 6/22 (六) 13:30-14:30 (國立高雄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院) |
||
第1組 |
主持人:黃滄海 教授 |
|
P1 |
杜彥澄 |
核心穩定熱身動作對排球運動員落地之效益 |
P2 |
李易 |
負重熱身後反向跳表現變化之觀察 |
P3 |
蕭妤瑄 |
低週波介入對肌肉損傷後恢復爆發力之效益文獻回顧 |
P4 |
林宸宇 |
探討複合性傷害復健計畫:以足球運動員膝關節內側副韌帶伴隨內側半月板損傷為例 |
P5 |
陳學宏 |
不同類型鞋墊對足底筋膜炎治療之成效: 系統性回顧 |
P6 |
謝宜均 |
不同電刺激時機點對下肢爆發力之影響 –電刺激智能運動衣之前導研究 |
P7 |
温淞丞 |
游泳心率監測–頭戴式與胸帶式一致性分析 |
|
||
第2組 |
主持人:吳柏翰 教授 |
|
P8 |
劉增星 |
運動按摩對運動員表現與疲勞恢復的影響:系統性回顧 |
P9 |
簡光明 |
肌內效貼紮對運動效益的影響:系統性回顧 |
P10 |
張文彥 |
提升最大肌力檢測效率與安全性 : 以SMI與IMTP建構之硬舉1RM預測模型 |
P11 |
陳奕廷 |
手球選手臂長及握力對定點射門表現之影響 |
P12 |
楊硯詒 |
不同強度與中高速度流失幅度背蹲舉運動後對下肢肌肉張力及硬度的影響 |
P13 |
許芃成 |
藥球增強式訓練對空手道大專一般組選手逆擊運動表現之影響 |
P14 |
楊貴羽 |
8週手部震動訓練對青少學生腕關節柔軟度之影響 |
|
||
第3組 |
主持人:何承訓 教授 |
|
P15 |
張婷昱 |
體感式電玩與徒手方式執行高強度間歇訓練對大專籃球選手下肢運動表現與運動負荷量之比較:前導型研究 |
P16 |
周峻忠 |
體育課程搭配運動智能Apps的使用對運動行為階段的影響 |
P17 |
王春娘 |
體感式電玩與徒手方式執行高強度間歇訓練對大專籃球選手認知功能與自覺感受之比較:前導型研究 |
P18 |
柯全芷 |
體感遊戲介入對改善巴金森氏症患者平衡能力之影響: 系統性回顧 |
P19 |
劉昌業 |
虛擬實境運動介入對認知功能的影響:系統性回顧 |
P20 |
林品豪 |
數位化認知訓練介入對高齡者認知功能之影響: 系統性回顧 |
P21 |
蔡佑昌 |
分析Wii虛擬實境遊戲對失智症患者步態的影響:系統性回顧 |
|
||
第4組 |
主持人:曾暐晉 教授 |
|
P22 |
許芃成 |
環狀運動介入對高齡者下肢功能性體適能與步態穩定性之影響 |
P23 |
王薏晴 |
髖部外展肌力對踝關節扭傷預防之影響:系統性回顧 |
P24 |
涂美珠 |
運動治療對於改善長照機構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表現之影響:系統性回顧 |
P25 |
蔡承翰 |
不同型態離心運動對高齡者肌肉損傷的影響 |
P26 |
洪思榆 |
負重下坡走路對老年人肌肉肌腱複合體長度的影響 |
P27 |
游騰蔚 |
傳統阻力訓練和高速阻力訓練對高齡者肌耐力和平衡的影響:系統性回顧 |
P28 |
黎巧彤 |
心率變異性與成人憂鬱症中之相關:系統性回顧 |
|
||
第5組 |
主持人:謝錦城 教授 |
|
P29 |
陳瑾萱 |
低週波介入對延遲性肌肉損傷恢復指標之前導研究 |
P30 |
方致遠 |
一般和群集式慣性飛輪離心肌力訓練對肌肉損傷指標及肌肉功能之影響 |
P31 |
陳靖宇 |
高流量鼻導管氧氣治療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氧合效果之影響:系統性回顧 |
P32 |
蔡萱琦 |
比較儀器治療有無結合手技術或局部震動按摩槍對非特異性下背痛病患之臨床效益 |
P33 |
許哲瑞 |
熱水浴水中運動治療雙側胸壁慢性開胸手術後疼痛 |
P34 |
陳秉煒 |
按摩療法對劇烈運動後肌肉酸痛緩解效果之影響: 系統性回顧 |
P35 |
林緯承 |
踝關節阿基里斯腱組織結構特性與運動表現之相關性 |
海報發表第二場次 6/23 (六) 10:30-11:30 (國立高雄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院) |
||
第1組 |
主持人:劉宏文 教授 |
|
P36 |
李松銘 |
增補辣椒素對阻力運動表現影響之探討:系統性回顧 |
P37 |
唐卓穎 |
長期補充高麗人蔘精對血液中血球及生理壓力指標之影響 |
P38 |
蔣麗芬 |
增補薑黃素提升運動表現之效益及機轉 |
P39 |
林晉宇 |
增補咖啡因對於敏捷表現影響之探討:系統性回顧 |
P40 |
吳禎明 |
攝取辣椒素對半蹲舉運動表現之急性影響–預試實驗 |
P41 |
沈耘寬 |
高麗蔘精對運動表現及體組成之影響 |
P42 |
楊岱霖 |
菸鹼醯胺單核苷酸(NMN)合併血流限制阻力運動 對人體肌肉細胞發炎指標的影響 |
|
||
第2組 |
主持人:蘇玫尹 教授 |
|
P43 |
侯琬琪 |
比較膝關節肌力訓練合併髖或踝關節運動於女性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在臨床症狀與肌肉力量之效益 |
P44 |
陳智傑 |
有氧運動改善間歇性低氧誘導的睪固酮低下 |
P45 |
康馨予 |
女子柔道選手在不同生理週期之運動表現差異 |
P46 |
田詠惠 |
龍舟選手有氧–無氧耐力表現型態之分析與探討 |
P47 |
黃馨儀 |
運動與睡眠障礙之系統性研究 |
P48 |
陳炳勲 |
午睡對運動表現影響 |
P49 |
潘潤煒 |
探討薯蕷皂素對老化停經合併高血壓之血壓和血管內皮功能的成效 |
|
||
第3組 |
主持人:周峻忠 教授 |
|
P50 |
陳君茹 |
吸氣肌訓練對田徑選手高地環境暴露心血管適應與最大攝氧量之影響 |
P51 |
葉宇洋 |
中等強度不同速度流失幅度背蹲舉運動後對組間恢復時間與肌肉氧合作用的影響 |
P52 |
吳宗澤 |
肌力運動經驗對最大肌力測試信度的影響:系統性回顧 |
P53 |
李昱德 |
等訓練衝量高強度間歇運動與中等強度連續運動 對大腦前額葉與肌肉氧飽和度及認知功能影響 |
P54 |
楊杰樺 |
不同強度與中高速度流失幅度背蹲舉運動對血乳酸與肌肉氧合作用的影響 |
P55 |
許佑銓 |
消防專項體能測驗表現預測消防模擬任務表現之研究 |
P56 |
蘇明仁 |
艦艇部隊兵科體能與戰技實戰化運用之研究 |
|
||
第4組 |
主持人:林季嬋 教授 |
|
P57 |
吳佳蓉 |
59公斤級精英女子舉重選手足部特徵運動學分析:基於2018-2022年世界舉重錦標賽的見解 |
P58 |
陳冠雅 |
不同籃球跳投姿勢的運動學分析 |
P59 |
許芃成 |
世界空手道男子對打選手四強賽事之技戰術應用與分析 |
P60 |
蔡博任 |
桌球運動員在正手接發球上的眼動表現差異 |
P61 |
張文乾 |
頻閃視覺訓練對平衡能力影響:系統性回顧 |
P62 |
詹子烜 |
生物阻抗參數與游泳表現之關聯性研究 |
P63 |
陳哲民 |
蹲舉運動學及動力學參數與活化後跳躍表現提升之相關性 |